省际边界河流(河段):黄泥河、清水河(拖长江)、可渡河、曹渡河、西洋江。国际河流及其主要支流:平而河(入境断面至龙州)、水口河(入境断面至龙州)、黑水河(源头至那岸水文站)、北仑河(源头至河口)、披劳河(源头至出境断面)。
跨省(自治区)重要河流:清水江、龙江(打狗河)、大环江、古宜河(寻江)、黄华河、恭城河、东安江(太平河)、锦江、武水、九洲江、湘江。
西江干流(源头经磨刀门水道至灯笼山水文(水位)站)、南盘江、郁江、柳江、桂江、贺江、北流江源头至与西江干流汇合口。
等中心角拱坝:
等中心角拱坝(constant central angle arch dam)是指各高程拱圈中心角保持相等,而外半径从**到底逐渐变化的拱坝。一般等中心角拱坝有三种布置方式,三种方式倒悬程度大小和位置不同,对施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,应根据施工条件和应力情况选择。
等中心角拱坝布置方式有:(1)岸坡部分下游坝面维持直立而河床坝体向下游倒悬;(2)河床部分下游坝面直立而岸坡部分向上游倒悬;(3)河床部分坝体稍向下游倒悬而岸边坝体稍向上游倒悬。这三种方式倒悬程度大小和位置不同,对施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,应根据施工条件和应力情况选择。在V形河谷中使用,既能充分发挥拱的作用,又较经济。实际工程中,自上而下维持等中心角很难实现,如广东省泉水薄拱坝各层拱圈中心角大致在80°~ 100°左右,坝高80m,坝体较大厚度为9m。
侧槽溢洪道(side channel spillway)是控制堰轴线大致顺河岸等高线布置,水流过堰后流向急转下泄的溢洪道。一般布置方式是水流自水库溢过侧堰(控制堰),进入与堰轴线几乎平行的侧槽内,流向平面上急转约90°,再经紧接侧槽的陡坡泄槽以及消力池等消能工流入尾水渠,与下游河道衔接。
侧槽溢洪道另一布置方式是侧槽以下接山岩中开挖、衬砌成的无压泄洪隧洞。当水库两岸地形陡峻,布置正槽溢洪道工程量过大时常采用这种溢洪道。侧堰**上可设闸门控制水流,中小型工程也可不设。侧槽内自上游端至下游端为流量逐渐加大的沿程变量流,加之入槽水流流向急变,故呈复杂的螺旋流流态。为适应水流特点和节省工程量,侧槽常取变底宽、变深度的深窄梯形断面,用混凝土衬砌,具体尺寸应据泄流量要求,进行水工模型试验和计算决定。
渡槽,也称高架水渠,是跨越河流、道路、山冲、谷口等地的架空输水建筑物,除用于输送渠水外,还可排洪、排沙、通航和导流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,渡槽早已跃出水利的范围,在中国文化史、建筑史、社会史中都产生了较其重要的影响。“人造天河”的背后有着太多让人沉思的故事,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积淀,而在人与水的博弈、历史与现实之间,更是凸显了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。
水工程建设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之一的,审查签署机关应当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,并下达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不予签署通知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