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质地貌模型
一、用途:
本模型可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,讲授各种地貌课程时演示用。
二、内容简介:
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,也叫地形。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,成因也不尽相同,是内、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。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,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、高原、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,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。而外营力(流水、风力、太阳辐射能、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)地质作用,通过多种方式,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、剥蚀、搬运和堆积,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。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项基本要素。它与气候、水文、土壤、植被等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地貌与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关系尤为密切。地貌类型按其形态分类,可把大陆地貌分为山地、高原、盆地、丘陵、平原五种类型。
开放性问题思考:我国的高原、山地、平原、丘陵和盆地分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?
三、材料及规格:
本模型采用优质玻璃钢制作,外形逼真形象且具有轻便、牢固、不变形等优点。
本模型有58cm*88cm和168cm*148cm两种规格,可根据应用自行选购。
四、使用及保管:
本模型应在-25℃~40℃的的环境下使用,使用后放置在清洁、干燥、避风、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。
储集层静态模型(Static model)
储集层静态模型也称实体模型,它是对某一具体油藏的某一(或某套)具体储集层的如实描述展示。建立这样的地质模型必须要有一定密度的资料控制井点,一般是在开发井网完成以后,在密井网的条件下才能建立。
地貌分类
地貌
地貌
地貌有大地貌、中地貌、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。
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较大的地貌单元,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。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,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。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引力,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。根据形态及其成因,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、成因类型或形态─成因类型。地貌也叫地形,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,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∶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,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─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。中国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,海拔高度在45-1480米之间,平均比降约2%。西北部为山岳区,东南部为丘陵区。山岳区层峦叠嶂,沟壑纵横;丘陵区山包起伏,地势较西北低平。
折叠编辑
实习要求
1.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、岩性岩相、厚度、标志层、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,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、古生物演化、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。
2.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、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、鉴定、描述和命名方法。
3.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(如地层接触关系、褶皱构造、断裂构造、典型沉积特征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)观察、描述、记录和分析的方法。
4.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、方法和要求。
5.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、地质剖面图、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、格式和要求。
6.学会在地质观察、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,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。
建立储集层静态模型,需要大量占有油藏地质资料,需要对油藏储集层进行全面系统详细的解剖分析研究,其工作量和研究质量的要求都是很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