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貌与城市发展的关系:
地貌对城市的布局和景观有直接的影响。
地貌影响城市的布局。平缓地形有利于城市发展。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位于临江、临海的平原(如哈尔滨、吉林、武汉、西安、上海、青岛)、山间盆地(如昆明、贵阳)和山麓绿洲(如乌鲁木齐)等地势相对低平的地区。据统计,我国城市中,分布在地形的**、第二、*三级阶梯上的大体比例分别是1%、32%和67%,其中39个特大城市中有27个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。
地貌制约着城市的拓展方向和城市的空间格局。河谷、山谷中的城市只能线性延伸,如兰州城只能沿黄河狭长的谷地向西扩展。高原、平原上的城市可向四周呈放射状或棋盘状扩展,如拉萨、北京的城市街区像棋盘一样。山区、丘陵地区的城市街区则呈立体发展态势,如山城重庆就位于坡麓上,整个城市是高低起伏、错落有致。
地质模型的主要用途有以下几种:
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三维地质数据体。因为控制油藏流体流动的许多因素来自于储层的地质特征。在许多情况下正是因为油藏工程师需要准确预测油藏的生产情况,我们才进行储层建模。地质模型的网格一般都比油藏数值模型的网格要细,所以地质模型在输入数值模拟器之前需要经过一个网格粗化过程。在网格粗化过程中,如何保留住小尺度地质特征对流体的影响是一个关键。如果网格粗化过程过滤掉/忽略了小尺度地质特征对流体的影响,那么这个粗化的地质模型并不能代表原来的精细地质模型,可想而知用这个变形的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,其结果的参考价值也就大大降低。
储集层地质模型是指储集层宏观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的综合,是储集层固有的地质开发特征的量化展示。储集层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储集性和渗透性,因此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储集层基本的地质开发特征。
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或不同的研究目的,储集层模型有许多不同的划分和不同的类型。例如,沉积学者按储集层的建筑结构(Architecture)分为千层饼状地质模型、拼合状地质模型及迷宫式地质模型。油气储集层研究者按照研究对象的级次分为层系规模、砂体规模、微观孔隙规模等不同级别的地质模型,或者划分为油田规模、油藏规模、成因砂体规模以及小范围规模的地质模型。